骑着电动自行车如何跨桥通行?在上海,有不少桥梁设计了专门的骑行坡道,但部分桥梁因条件所限,骑行者和行人不得不共用通道,人车矛盾逐渐突出。近日,家住虹口区三门路跨线桥附近的居民向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“民声直通车”记者反映,夏季入夜后,前往天桥散步消暑的居民增多,骑行者与行人之间极容易发生摩擦,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。
2024年开通的三门路跨线天桥横跨铁路线和南泗塘河,设置人行和非机动车推行道,两侧各配置一部无障碍电梯,可方便西面彩虹湾大型居住区的居民前往东面就学、就医、购物。
经常在附近散步的王先生发现,许多电动自行车为了抢时间,在上下坡时不仅不推行,反而以较快速度通过。而桥两侧的直达电梯恰好位于坡道尽头的桥面上,导致车辆极易与出电梯的行人发生碰撞。
桥两侧的直达电梯恰好位于坡道尽头的桥面上,导致车辆极易与出电梯的行人发生碰撞。
7月23日晚,记者在现场看到,天桥由梯道、坡道、平台以及桥面构成,上下桥过程并非直线,一侧中途还有折返点。梯道的起点和桥面,均设有醒目的标识,指示“非机动车请下车推行”。起点处往往堆积不少共享单车。
梯道起点,均设有醒目的标识,指示“非机动车请下车推行”。
“我试过一次,年纪大自行车根本就推不上去,然后下坡也得要拼命刹车。”因为桥面高、坡度陡,推车不便,在尝试过一次推车后,张阿姨选择了停车步行过桥后再重新扫共享单车骑行。除了再次扫车外,许多不愿推自行车过桥的骑行者,常常选择与行人一同乘坐直达电梯,以便轻松上下桥面。
但电动自行车过桥就完全不一样了:记者观察发现,骑行过桥的市民明显多于推行者,比例大约占7成,其中外卖快递员占大头。白天,由于日晒和赶时间等因素,大多数行人会选择乘坐桥两侧的直达电梯,减少了上下坡与骑行车辆发生摩擦碰撞的事故概率。然而,到了晚间,附近居民常前往彩虹湾散步消食。出于休闲目的,相较于乘坐电梯,居民更倾向于步行上下梯道。而此时,行人与两侧骑行车辆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显著增加。
选择骑行过桥的市民明显多于推行者,比例大约占7成,其中外卖快递员占大头。
三门路跨线天桥的通行宽度约为3米,两侧坡道宽度约0.5米,行人可利用的空间原本就较为有限,加之骑行者有的携带货品多,上下坡时需将单只脚支撑在梯道上,进一步缩减了行走空间。而且由于行人担心骑行车辆侧倒,通常会尽量避开两侧车辆,以确保自身安全。因此,行人过桥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走在桥中间。居民张阿姨表示,每次过桥时都要格外留意,必须收紧双臂,沿着梯道中央线行走。居民张先生则担心,外卖小哥的注意力不够集中,有时一边还要操作手机。一旦下坡速度过快,存在冲到台阶撞到其他人的风险。
两侧坡道的车辆在上下坡过程中,常常会侵占人行梯道的空间
采访中记者发现,由于选择推行上下坡道速度慢,若出现电动自行车推行时,后面有可能尾随三四辆电动自行车。有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等得不耐烦,会趁着对向坡道空闲时直接逆行。
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名外卖员。有小哥表示,如果不从此桥通过,到对面小区要绕行3公里左右。导航地图上仅显示“上过街天桥”,并无下车推行的标识。“我的电动自行车马力比较大,骑着上桥没问题。再加上对车子性能比较了解,一般不会下车推行。”有的表示,为了减少意外,他会等坡道上大部分车辆通过后,再一次性高效率地通过坡道,也会鸣笛提醒走台阶的人士。
梳理发现,各地当前针对非机动车通过天桥的管理要求不同。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已有规定,驾驶电动自行车、自行车、人力三轮车通过人行横道、过街天桥、地下通道时,下车推行,不得骑行通过。《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》规定,电动自行车全天24小时禁止驶入未设置独立非机动车道的桥梁、隧道、高架、立交。不过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管理难点。
目前,上海的非机动车管理办法未提及电动自行车驶入人行天桥的场景。《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》仅提到,非机动车驾驶人行经人行横道时,减速行驶,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的,停车让行;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,遇行人横过道路的,应当避让。不得驶入高速公路、城市快速路(含高架道路)、越江桥隧等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的区域。因此,“推行上桥”的交通标志没有强制效力,尚未涉及交通处罚。有关部门只能结合非机动车安全管理,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,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。在浦东滨江等区域,类似的人车冲突已催生限速标志、减速带等管理尝试。
市民在天桥坡道上行驶。
天桥的开通,本是回应民生需求的生动实践,但实际运行中,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不少居民建议有关部门在天桥两端安装监控设备,对未按规定下车推行者进行警示,同时加强对下车推行的宣传与提醒,让更多骑手意识到下车推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。
亲爱的读者,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、忧心事、揪心事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——
宏赢策略-网上购买股票怎么开户-现在股票配资什么公司比较好-配资平台和配资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